一、应急响应分为几个等级
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响应。
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响应: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3)超出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
(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5)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需要国务院安委会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响应: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
(2)超出市(地、州)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
(3)跨市、地级行政区的安全生产事故;
(4)省(区、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
三、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产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市(地、州)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
二、应急预警的级别分为四级其中最高等级为
应急预警的级别分为四级其中最高等级为红色预警。
应急预警是指在灾害、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前,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向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发布警示信息,提醒和通知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和应急处置。应急预警的级别通常分为四级,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其中,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的预警。
1、蓝色预警:蓝色预警是指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灾害、事故或危险事件的情况。这一级别的预警往往表示一种较低风险,需要注意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但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蓝色预警的目的是提醒公众保持警惕,关注气象、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2、黄色预警:黄色预警是指可能发生中等程度的灾害、事故或危险事件。这一级别的预警意味着风险较高,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黄色预警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同时向公众传递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和保护措施。
3、橙色预警:橙色预警是指可能发生严重灾害、事故或危险事件的情况。这一级别的预警表示风险非常高,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橙色预警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组织疏散和转移人员,采取紧急措施控制风险,并给予公众充分的预警提示和指导。
4、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的预警,意味着可能发生特别严重的灾害、事故或危险事件。这一级别的预警表示风险极高,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巨大影响。红色预警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紧急响应机制,组织全面的应急处置行动,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伤亡。
应急预警的级别分为四级,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不同级别的预警代表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和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应急预警意义
1、提前预知风险:应急预警可以通过监测和分析各种指标和数据,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及时预警。这使得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应急准备,减少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2、快速响应行动:应急预警为政府机构、救援队伍和公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指导,使得他们能够迅速行动起来,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及时响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扩散,提高救援和救助的效率。
3、保护公众安全:应急预警的目的是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通过向公众发布警示信息,提醒他们关注风险和危险情况,以及采取必要的预防和保护措施。这对于减少灾害对公众的伤害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风险意识:应急预警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接收和理解预警信息,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这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
三、事故应急响应级别通常可分为3个级别
应急响应等级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一级为最高级别。
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分为三级。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个响应级别: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而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时的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也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至于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详细响应等级以及预警等级划分,则要分别参看不同的专项应急预案来判定。
应急响应是出现紧急情况时的行动。应急方户准备的一种,编制应急方案,对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时人员行动作出规定,有秩序的进行救援,以减少损失。所以,本单位的人员对应急方案必须熟悉。应急方案实际就是一个程序,应符合本地区实际,必须有可操作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与其对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分别为Ⅰ、Ⅱ、Ⅲ和Ⅳ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什么是应急预案响应分级
1、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响应。
2、在新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被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个级别。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等级。
3、跟据新预案,环境保护部负责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指导协调和环境应急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明确相应组织指挥机构。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由各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共同负责,或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响应: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2、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3、超出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
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法律依据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和级(一般)。一级为最高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